我说这事儿就这么定了!你现在怎么还敢跟我顶嘴呢?
1955年,就在大家翘首以盼的授勋大典即将拉开帷幕前,彭德怀的屋里竟意外地传出了一阵热闹的争论,这时,刚好叶剑英来找彭德怀,把这一切都听了个清清楚楚。
那时候,房子的隔音挺差的,叶剑英在远处就清清楚楚听见了两个人的吵嚷声。他心里头急着想知道到底咋了,于是加快脚步,一下子就把彭德怀办公室的门给推开了。
瞧,彭绍辉也穿得整整齐齐的,正红着脸站在彭德怀面前,好像有啥话想说似的。
“咋回事儿啊?你俩咋吵起来了?”叶剑英赶紧出来劝和问道。
“叶剑英同志,你来得真巧,快帮我们分辨一下是非!”彭德怀和彭绍辉连忙把事情的整个经过讲给了叶剑英听。
叶剑英听了那话后,居然先沉默了一会儿,然后转头对彭德怀说了句话。
没想到这句话一说出口,正发脾气的彭德怀立刻就安静了,整个办公室也跟着变得鸦雀无声。
他们到底为啥吵起来了?叶剑英当时到底讲了啥?
彭绍辉是党内大家熟知的“一只手臂的将军”,深得彭德怀元帅的赞赏和器重。
他在1906年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,小时候家里穷得连饭都吃不上,幸好有舅舅帮忙,这才上了两年学堂。
还好,在他迷迷糊糊上学那会儿,当地农民运动正搞得热火朝天,革命的气息弥漫四处,彭绍辉的四哥还当上了村里农民协会的领头人。
彭绍辉受四哥的影响,慢慢懂得了农民运动的意义,知道了革命有多重要。时间一长,他也加入了当地的农民协会,成了一名成员。
但让他对革命有了更深一层认识的关键时刻,其实是和毛主席的那次见面交谈。
毛主席在年轻的时候,是韶山一带农民运动的带头人,他经常走访周边的县城,了解那里的农民运动情况,好赶快给出指导。
有一天,他跑到杨林乡去看看湘潭那儿的农民运动情况,还特地多待了几天,给当地的农民协会组织讲了好几堂课。
彭绍辉也有机会听了毛泽东的讲话,他觉得毛泽东讲得跟其他人真不一样,能把深奥的道理说得简单明白。听完毛泽东的课后,彭绍辉感觉眼前一亮,好像从中获得了很大的力量。
1927年的时候,彭绍辉才21岁,是个满腔热血、有志气的年轻人。就在这一年,蒋介石搞起了反革命,到处抓共产党的人,害得大家心里都慌慌的。
事情刚消停一会儿又出新乱子了,湖南的军阀许克祥在长沙闹出了震惊人心的“马日事变”,许多共产党员因此遭殃,让当地的农民协会陷入了巨大的困境。
彭绍辉突然想到,国家如此广阔,自己不该局限在家乡这个默默无闻的小角落搞农民活动,他得把眼光放得更远一些,为国家的将来出点力。
他听说毛主席在韶山一带把农民运动搞得红红火火,心里就琢磨着要去韶山,跟着毛主席继续闹革命。
彭绍辉在妈妈一遍遍的嘱咐后,趁着黑夜出发了,可是这次出行,他最终也没能见到毛主席的面。
他告别家乡后,到处奔波,去了韶山、长沙好几个地方,可都没见着毛主席。为了革命梦想继续前进,身上一分钱没有的彭绍辉,走到武汉那边时,就加入了国民党35军。没想到,在这一军队里头,他碰见了后来一直和他一起打仗的好兄弟彭德怀。
那时候,在部队里头,已经有好些人偷偷地加入了共产党,跟着彭德怀的引导,彭绍辉最后也顺利地找到了党的队伍。
之后,彭绍辉跟着彭德怀一起参加了“平江起义”,这成了他革命生涯中的首次战斗。
这一年快结束时,彭绍辉终于实现了心愿,加入了共产党,成为了一名值得骄傲的党员。
彭绍辉入了党以后,经过好多次的锻炼和打磨,慢慢成长为一个老练的军人。他的打仗本事连彭德怀都忍不住夸奖。
可国民党总是穷追不舍,逼得他们只能屡次发起反抗“围剿”的行动。
彭绍辉有幸参加了第四次反围剿战斗,这次经历让他深切体会到国民党对共产党的残忍无情。在那次战斗中,他不幸失去了一条手臂,从此被人们称为“独臂将军”。
这场仗是“反围剿”过程中一个特别关键的变化点。
战斗还没打响,彭德怀就拿着那张不太精细的军用地图,反复跟大家说:霹雳山是这仗的关键位置,咱们得把它攻下来,这样战斗才能赢得顺利。
彭绍辉对这次打仗特别有底,上阵前,他给战士们打气:“只要能把那个山头攻下来,赢面就大了,咱们非得赢不可!”
于是,彭绍辉领着装备和弹药都比敌人差得远的红军战士们,踏上了艰难的“攻打霹雳山”之路。
可是这场战斗打得特别费劲,一直到中午,他们还是没能占领那块高地。眼瞅着敌人的增援部队就要到了,彭德怀的火气一下子窜了上来:“怎么到现在还没拿下?”
彭绍辉也是个倔强的人,在炮火连天的声音中,他发誓说:“要是今天攻不下这里,我打死也不撤!”
没多久,彭绍辉又带着队伍冲了上去,可这次冲锋时,他不幸左臂连中三枪,骨头都给打碎了。
彭绍辉望着不远处那块高地,心里满是不服气,可由于流了太多血,他最终还是在战斗收尾时撑不住,昏了过去。
彭绍辉晕倒后,很快就被急匆匆地送到了红军医院。看到彭绍辉受重伤昏迷不醒,彭德怀心里非常内疚。他亲自跑到医院,紧紧拉着医生的手,焦急地说:“医生,拜托你一定要想个办法,救救他的胳膊!”
可那时候医疗条件真的太差,大夫使出了浑身解数,但还是没能让彭绍辉康复。
这场仗让彭绍辉牺牲了一条左臂,彭德怀心里特别过意不去,他琢磨着,要不是自己催得那么急,彭绍辉也不会受这么重的伤,更不会没了一条胳膊。
当彭绍辉出院那天,彭德怀大将军特地跑到医院门口接他,高兴地欢迎他回来,还跟他说了好些抱歉的话。彭绍辉听了,心里头既惊喜又不好意思,连忙安慰彭德怀说:“打仗嘛,哪有不挨刀子的?我虽然丢了一只胳膊,但拿枪打仗可不含糊!”
之后,彭绍辉硬是不答应组织想让他去别的地方工作的安排,他铁了心要留在部队,结果和彭德怀成了亲密战友,还在军队里赢得了“独臂将军”的大名。
伤好之后,彭绍辉再次加入了第五次对抗敌人的大行动。战斗一打响,因为队伍里人数减少了很多,彭绍辉只能带着一个保护他的人和一个照顾伤病的人,到处跑动,去寻找更多的人加入红军,并且告诉大家红军的理念。
干完那项工作后,他又被提拔为红5军团34师的师长,主要活儿就是领着队伍在闽赣一带打仗,挡住敌人的进攻。
虽然这次反扑还是没能打破国民党的重重包围,但在彭绍辉的指挥下,他的队伍展现出了十分了不起的战斗本领,不仅赢得了彭德怀的称赞,还收获了组织的表彰。
在红军长征还没开始前,彭绍辉又被安排去当少共国际师的师长,他领着这支平均才18岁的年轻队伍,踏上了长征的征途。
长征路上,这支队伍在湘江那一仗里,成功挡住了敌人,突围了出去。但敌人的飞机大炮太猛,他们的人手显得有些不够看,打到最后,就只剩下2700多名战士了。
遵义会议过后,红军明确了以毛主席为中心的党中央领导是正确的,但就在这个时候,少共国际师因为要整顿队伍,结果被解散了。
彭绍辉虽然是师长,但还是服从了安排,转而去做了红一军团教育科的科长。
他的主要职责就是传播党的理念,安抚士兵们的情绪,还负责让士兵们学习成长,凡是和思想工作有关的,彭绍辉都参与其中,出了不少力。
他总是精神抖擞地负责部队里的教育工作,因此大家都很佩服他。虽然他少了一只胳膊,但大家心照不宣,从不提起这事儿,对他依旧十分敬重。
彭绍辉在红一军团搞教育搞得有声有色,与此同时,他的老战友彭德怀也在忙前忙后,为他的事情操心不已。
彭德怀心里一直盘算着,想把彭绍辉再拉回自己的队伍里,他为此跟周总理他们说了好多次。但彭绍辉在红衣军团干得是风生水起,林彪也不想轻易放他走,这可让彭德怀犯了难。
但是当彭绍辉知道彭德怀一直在找他时,他立马就决定回到彭老总身边。他觉得彭德怀就像是领他进军营的领路人,两人合作起来特别顺手。如果能再次一起打仗,以后在战场上肯定能发挥出更大的威力。
1935年3月份,经过好多人的帮忙和努力,彭绍辉最终又回到了红三军团,当上了教导营的营长。
在长征的旅途中,彭绍辉受到了周总理的很多指点,所以他在政治思想工作上的能力已经非常出色。调到新岗位后,他一点也没觉得不适应,马上就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新工作中。
能和彭德怀再次一起打仗,彭绍辉心里别提多高兴了。他们俩经过这么多年的历练,配合起来那叫一个顺手。有了他们俩的全力合作,红三军团的工作也慢慢走上了正轨。
抗日大联盟建起来后,彭绍辉立马就不跟国民党计较那些小过节了,一门心思扑到了打鬼子的事情上。
1939年,彭绍辉当上了358旅的领头人,在晋西北那块地方,他不停地加强抗日的老窝,和日本鬼子斗智斗勇。不止如此,他还圆满完成了上级给的好几个重要任务,给咱队伍后面送来了大堆的人和东西,确保了后方的安稳。
由于在战场上表现得非常英勇,彭绍辉赢得了大家的尊敬,大家都叫他“独臂将军”。
新中国成立后,彭绍辉接着去陇南和川区处理土匪问题,还整编了那些起义过来的国民党军队。
1955年进行授衔的时候,彭绍辉同样得到了上将军的荣誉,并且在那天,他特意穿上了一套干净利落的军装,满心期待地准备迎接这荣耀的一刻。
仪式还没开始前,他跑去找彭德怀,打算跟老战友聊聊天,再说说最近工作上的事儿。没想到,聊着聊着,两人就因为授衔仪式上的一些小细节,杠上了。
其实,这种情况在他俩之间挺常见的。彭绍辉和彭德怀两人性格都很直爽,主意也多,打起仗来,经常因为想法不一样而拌嘴。不过,他俩心里都揣着一个目标,就是让咱的部队和国家更上一层楼,所以才对自己的看法那么较真。
就在他俩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,叶剑英赶了过来,弄清楚了整个事情的经过。听完之后,他又是无奈又是想笑,便笑着对彭德怀说:“彭老总,你还记得霹雳山那事儿吗?都提了快30年了,就别再揪着不放了嘛!”
彭德怀听了叶剑英的话后,猛地瞧向了彭绍辉那只断掉的胳膊,然后就不吭声了。叶剑英的这番话,巧妙地把他们俩的争执给平息了下来。
之后,他绞尽脑汁终于给他们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点子,化解了两人的困扰,这时彭德怀才松了一口气,叶剑英笑着打趣道:“你俩这一会儿吵架,一会儿又和好,真是多年的战友情深啊!”
这话让彭德怀也感到有点尴尬,接着三个人都忍不住大笑起来。
之后,彭绍辉和彭德怀也在各自的职位上,尽心尽力地为新中国的建设添砖加瓦。
真可惜啊,1978年的时候,彭绍辉因为生病倒在了工作岗位上,就这样离开了大家,享年72岁。